海阔中文网-中医
首页 --> 传染病与寄生虫病 --> 鼠型斑疹伤寒 --> 鼠型斑疹伤寒

鼠型斑疹伤寒

地方性斑疹伤寒亦称蚤型或鼠型斑疹伤寒。由莫氏立克次体以鼠蚤为媒介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。其临床特征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似,但症状较轻,病程较短,病死率极低。
吐物于皮肤上,立克次体可经抓破处进入人体;或蚤被打扁压碎后,其体内病原体也可经同一途径侵入。进食被病鼠排泄物污染的饮食也可得病,干蚤粪内的病原体偶可成为气溶胶,经呼吸道或眼结膜而使人受染。螨、蜱等节肢动物也可带有病原体,而成为传病媒介的可能。

(三)易感者人群对本病有普遍易感性,某些报告中以小学生和青壮年发病者居多。得病后有较强而持久的免疫力,对普氏立克次体感染也具相当免疫性。

临床表现   

潜伏期6~14日,平均12日。

症状,体征及临床经过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似,但病情轻、病程短。发热为稽留热或弛张热型,体温一般为38~40℃,持续6~14日,最短4日,最长25日。皮疹少,多为充血性,约1/4~1/3病例可无皮疹,1/2~2/3的病例有脾肿大。神经系统症状较轻,大多仅有头晕、头痛、部分可有失眠、听力减退等。但烦躁不安、谵妄或昏睡、昏迷等少见。可有心动过缓或轻度低压血压。

大多急骤起病,少数有1~2天的前驱症状如疲乏、纳差、头痛等。呈稽留或弛张热,于病程第1周达高峰,一般在39℃左右,伴全身酸痛、显著头痛、结膜充血等,部分病例有关节痛而影响行动,头痛常可由眶后痛所致。热程一般为9~14天,大多渐退。

约50%~80%患者出现皮疹,多见于第4~7病日。初发生于胸腹,24h内遍布背、肩、臂、腿等处,脸、颈、足底、手掌一般无疹。开始为斑疹,粉红色,直径1~4mm,按之即退;继成斑丘疹,色暗红,按之不即消失。疹于数日内消退。极少数病例的皮疹呈出血性。

中枢神经系症状除头痛、头晕、失眠、听力减退、烦躁不安等外,脑膜刺激征、谵妄、昏迷、大小便失禁等均属偶见。咳嗽见于过半数病例,肺底偶闻罗音,部分患者诉咽痛和胸痛。大多有便秘,恶心、呕吐、腹痛等也有所见。黄疸在某些系列中的发生率较高,但均属轻度;脾肿大见于过半数病例,肝肿大者较少。心肌很少受累,偶可出现心动过缓。并发症以支气管炎最多见,支气管肺炎偶有发生。其他并发症有肾功能衰竭。

辅助检查    

发病早期(7天以内),1/4~1/2的病例有轻度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。随后,近1/3的病人出现白细胞总数升高。凝血酶原时间可延长,但DIC较少见。90%病人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轻度升高,ALT、AKP和LDH等也多有升高。其它异常尚有低蛋白血症(45%)、低钠血症(60%)和低钙血症(79%)。严重的病例可出现血肌酐和尿素氮升高。

患者血清也可与变形杆菌OX19株发生凝集反应,效价为1∶160~1∶640,较流行性斑疹伤寒为低;阳性反应出现于第5~17病日,平均为第11~15病日。外斐试验虽然敏感,但特异性差,不可用以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区别。较为敏感和特异的试验包括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检测、乳胶凝集试验、补体结合试验、固相免疫测定等,所用抗原为特异性莫氏立克次体抗原。间接荧光抗体效价在发病后1周内升高者达50%,15天内升高者几乎达100%。有条件单位可用PCR方法检测血标本中的莫氏立克次体特异性核酸。

一般实验室不宜进行豚鼠阴囊反应试验,以免感染在动物间扩散和实验室工作人员受染。

地方性斑疹伤寒容易误诊的疾病   

1.伤寒(typhoidfever):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,以持续菌血症,网状内皮系统受累,回肠远端微小脓肿及溃疡形成为基本病理特征。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持续高热,腹部不适,肝脾肿大,白细胞低下,部分病人有玫瑰疹和相对缓脉。但本病的临床表现主要系病原经血播散至全身器官,而并非肠道局部病变所引起。可依据流行病学资料,临床经过及免疫学检查结果做出临床诊断,但确诊伤寒则以检出致病菌为依据。

2.流

|<< << < 1 2 3 > >> >>|

本页关键字:鼠型斑疹伤寒  鼠型斑疹伤寒治疗  鼠型斑疹伤寒临床表现  鼠型斑疹伤寒的预防 免费索取鼠型斑疹伤寒资料

上一篇:鼠型斑疹伤寒的病原        下一篇:鼠型斑疹伤寒的诊断

>> 返回鼠型斑疹伤寒页面    >> 返回首页

>>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

图片文章

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

健康网站

合作网站

关于我们 | 投稿启事 | 联系方式 | 人才招聘 | 投稿反馈 | 申请合作 | 友情链接 | 中医问答 | 网站导航 | 精彩图文 | 精彩专题 | 高级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