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阻断淋巴丝虫病流行
由于40年“擒虫”不止,我国预防医学科技工作者成功地阻断了淋巴丝虫病在我国的传播,使全国微丝蚴血症者(具有传染性的)从70年代的2500多万人降至目前的不足1万人。这项近日夺得200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研究成果,不仅是我国疾病控制的一项重大成就,也为全球消灭淋巴丝虫病的可行性提供了科学范例。
由于40年“擒虫”不止,我国预防医学科技工作者成功地阻断了淋巴丝虫病在我国的传播,使全国微丝蚴血症者(具有传染性的)从70年代的2500多万人降至目前的不足1万人。这项近日夺得200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研究成果,不仅是我国疾病控制的一项重大成就,也为全球消灭淋巴丝虫病的可行性提供了科学范例。
淋巴丝虫病是丝虫在人体内造成淋巴系统回流障碍所导致的疾病,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致残的第二大病因,全球感染人数1.2亿。为阻断淋巴丝虫病在我国的传播,中国预防医科院寄生虫病研究所与山东、贵州、广西等16个流行省(区、市)的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机构合作,努力探索有关策略和技术措施。根据丝虫病和其他虫媒传染病病原生物学特点的不同,经过长期现场比较研究和大规模防治实践,研究人员证明乙胺嗪(海群生)单一消灭传染源与综合防治效果相近,但经济易行,由此确立了适合国情的以消灭传染源为主导的防治策略。同时,研究人员根据应用微量乙胺嗪可避免治疗反应的研究结果,制订出0.3%乙胺嗪药盐普服方案,为实现上述防治策略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证。截至1994年底,全国普服乙胺嗪药盐达1.9亿人次,极大地控制了我国淋巴丝虫病的流行和发生,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率先消除淋巴丝虫病流行的国家。
有关研究人员通过对淋巴丝虫病病原史和生物学特性研究,揭示了该病的发病机理、传播机制;通过对丝虫病传播动力学研究分析,揭示了该病防治后期的传播规律,阐明残存低密度微丝蚴血症者已无淋巴丝虫病传播的意义;为最终消灭丝虫病建立了纵横向结合的监测系统;明确提出我国阻断淋巴丝虫病传播的阈值,为全球消灭淋巴丝虫病提供了理论依据。
>>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
相关链接
图片文章
网站搜索
最新文章
- 冬季如何防雾霾
- 不要问“病从何来”?只需问“治向何去”?
- 巧用药膳调失眠
-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小寒养生
- 河北安国药市2016月2月23日快讯
- 安徽亳州药市2016年2月23日快讯
- 广西玉林药市2016年2月23日快讯
- 乙型脑炎方
疑难杂症
- 癌症肿瘤
- 病毒性肝炎
- 肝硬化
- 脂肪肝
- 酒精肝
- 肝腹水
- 痛风
- 甲亢
- 糖尿病
- 癫痫
- 失眠
- 面瘫
- 偏头痛
- 抑郁症
- 更年期综合症
- 面肌痉挛
- 三叉神经痛
- 重症肌无力
- 神经衰弱
- 脊髓空洞症
- 白内障
- 青光眼
- 黄斑变性
- 眼底病变
- 黄斑裂孔
- 眼底出血
- 视神经萎缩
- 玻璃体浑浊
- 视网膜色素变性
- 心肌炎
- 白塞氏病
- 红斑狼疮
- 干燥综合征
- 硬皮病
- 风湿类风湿
- 坐骨神经痛
- 股骨头坏死
- 骨髓炎
- 腰椎间盘突出
- 强直性脊柱炎
- 颈椎病
- 间质性肺炎
- 慢性结肠炎
- 慢性胃溃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