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阔中文网-中医
首页 --> 传染病与寄生虫病 --> 黑热病 --> 中医诊治黑热病

中医诊治黑热病

当热疫毒邪侵入人体后,每伏藏干募原或半表半里,出入于营卫之间,故本病发作时,表现为不规则发热;若邪渐陷于阴,耗伤气血,故见患者消瘦、面色晄白;邪阻日久,正虚邪恋,气血运行不畅,瘀血病阻于胁下,则成痞块或瘫痪。

中医病因

黑热病属于中医学温病或疫病范围。任何温病、疫病的发生,不外内外两个因素;而本病既属温病或疫病,其外因之主因应为热疫毒邪,即感受时行的疫病之气而发为本病,正如 《素问·刺法论》所说:“五疫之至,皆相染易,无问大小,病状相似。”内因则为正气不足, 既邪之所凑,其气必虚。

中医病机

当热疫毒邪侵入人体后,每伏藏干募原或半表半里,出入于营卫之间,故本病发作时,表现为不规则发热;若邪渐陷于阴,耗伤气血,故见患者消瘦、面色晄白;邪阻日久,正虚邪恋,气血运行不畅,瘀血病阻于胁下,则成痞块或瘫痪。黑热病病因虽是热疫毒邪,但发病却与体内的正气强弱有密切关系;若正气旺盛,营卫充沛,则可抗御外邪,即使感邪之后亦未必发病;若正气虚弱,腠理疏松,则易遭受邪气的侵袭而发病。若黑热病久病不愈或反复发作,势必导致气血亏虚,则可成虚劳之证。

中医诊断

1.早期(卫气同病)

证候:发热,热型多不规则,恶寒,食欲不振,腹胀或腹泻,呕吐,舌质红,苔薄黄腻 脉滑数。

证候分析:热度毒邪侵入人体,每伏藏于募原,出入于营卫之间,正邪交争,故见发热 不规则,恶寒。若影响及脾胃,致脾失健运,胃失和降,故见食欲不振、腹胀或腹泻、呕吐, 舌红、苔黄腻、脉弦滑,均为热毒侵袭之象。

2.进展期:

(1)少阳阳明合病证:证候:寒热往来,纳呆,恶心呕吐,泄泻,脉弦滑或弦滑数。

证候分析:邪在半表半里,正邪相争,正胜则热,邪胜则寒,寒热交替出现,故寒热往来;邪犯少阳,影响脾胃,脾胃受损,运化功能失常,水湿内停,困于中焦,而使胃失受纳, 胃气上逆,脾气不升随浊气而降,见纳呆恶心、呕吐泄泻,湿停日久化热,故可见滑数脉。

(2)瘀血阻滞、肠胃瘀积证:

证候:脾大过脐,腹胀大,发热,尤以手足心为甚,脉滑数。

证候分析:脾胃受损日久,湿浊凝聚成痰,痰阻气滞,气滞则血行不畅,脉络壅塞,痰 浊与气血搏结,日渐增大而成证瘕,症见脾大过脐,腹胀大,阴血虚生内热,故见发热,尤 以手足心为甚,脉滑细数为血虚夹痰浊湿热瘀血阻滞之征。 3.晚期(正虚邪恋) 证候:发热反复起伏多次,全身消瘦,神疲倦怠,面色苍白或指甲及眼结膜苍白,皮肤粗糙干燥或毛发稀少无光泽,胁下痞块,舌质淡红,苔少,脉细弱。 证候分析:疫热毒邪侵袭日久,耗伤气血,致正虚邪恋,故见发热反复起伏;气血亏虚故见全身消瘦、神倦,面色苍白或指甲及眼结膜苍白;血虚失于濡润,故见皮肤粗糙干燥或 毛发稀少无光泽;正虚瘀结胁下故成痞块,舌淡红,苔少,脉细弱,力气血亏虚之象。

中医治疗

1.早期(卫气同病): 治法:解表芳化,清热解毒。方药:三仁汤加连翘、黄芩。

2.进展期:

(1)少阳阳明合病证:治法:和解攻里方药:柴平汤加减。(柴胡9g、半夏9g、党参9g、黄芩9g、陈皮9g、莱菔子9g、大黄 3~6g、干姜1.5g、甘草6g)。方中柴胡、黄芩和解半表半里;党参、半夏、陈皮、莱菔子、干姜起健脾和胃降逆作用、大黄驱逐污浊之邪;甘草调和诸药。

(2)瘀血阻滞、肠胃瘀积证: 治法:活血消积,清热凉血。

方药:大黄 元明粉各等分。用法:两药混匀,一日3次,一次2~6g。外用二龙膏一张 (活甲鱼、鲜苋菜、莪术三棱乳香肉桂没药沉香、射香)。服药时以大便微溏,一日2~3次为佳。内服外用药同时应用共起活血消积,清热凉血作用。

(3)并发症走马牙疳(口腔重度细菌感染):治法①白信石少许。用法:研极细,放入冷水中,棉球浸入至湿,再用该棉球涂擦局部至出血,然后用浓茶水反复漱口。②雄黄:用法:研末。干棉球沾少许粉末,涂擦局部出血,再用茶水漱口。

3.晚期(正虚邪恋)治法:益气养血,祛除余邪。

方药:加减复脉汤加青蒿地骨皮、柴胡鳖甲等;若兼胁下痞块者,可化痰祛瘀,合用鳖甲煎丸。

本页关键字:黑热病 免费索取黑热病资料

上一篇:黑热病的预防治疗        下一篇:黑热病的传染

>> 返回黑热病页面    >> 返回首页

>>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

图片文章

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

健康网站

合作网站

关于我们 | 投稿启事 | 联系方式 | 人才招聘 | 投稿反馈 | 申请合作 | 友情链接 | 中医问答 | 网站导航 | 精彩图文 | 精彩专题 | 高级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