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阔中文网-中医
首页 --> 传染病与寄生虫病 --> 布氏杆菌病 --> 布氏杆菌病的防治

布氏杆菌病的防治

布氏杆菌病(brucelosis)又称马尔他热(Molta fever)或波浪热(undulant fever),是布氏杆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。是一种家畜及人共患的地区性流行病。此病遍及全世界各地,在我国则多见牧区,主要在内蒙、新疆、青海、甘肃、宁夏、山东等地有流行区,南方则少见。羊为主要的传染源,分布最广,与人接触最多,菌种毒力强,临床上症状重,易流行。
下降,具有临床诊断意义。

5.病理改变

本病急性期的病理变化为多脏器的炎性变化及弥漫性的增生现象。慢性期主要表现为局限性感染性肉芽肿组织的增生。该肉芽肿可位于椎体内或邻近椎间盘的软骨下椎体骨质内。病变可继续扩大,侵及周围骨质、软骨板及椎间盘,最常见受累的是腰椎。感染性肉芽肿显微镜下可见上皮样细胞和类似langhan巨细胞,周围有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,肉芽肿直径约1mm。有少数发生干酪样病变,偶见死骨。广泛的新骨形成是一特殊的表现。因椎间盘破坏,椎体间常呈骨性的融合。据统计约30%~40%病人有骨关节的病变,主要表现为关节炎、骨膜炎、骨髓炎、脊柱炎。脊柱、肩关节、肩锁关节及骶髂关节最容易受侵犯。

6.辅助检查

X线所见与化脓性感染相似。发病1~2个月后才逐渐出现X线上的骨改变,以骨质修复为主而破坏少为其特征。在脊柱常可见2~3个椎体受累,椎间隙变窄,椎体边缘骨质破坏,但骨质增生显著。逐渐出现骨质破坏被不规则的致密新生骨所替代,椎体边缘形成明显骨赘,前纵韧带钙化,椎体可融合,小关节也有炎症改变,由间隙增宽变为狭窄及融合。椎旁脓肿常多见,在骶髂关节常为双侧骨质疏松,间隙变宽及不规则破坏,周围硬化,死骨少见,最终也可融合。

血清凝集试验及补体结合试验特异性很高,患者多呈阳性。流行病学普查时,多用皮内试验,但在发病6个月内阳性率很低,而慢性患者100%呈阳性。

7.治疗措施

布氏杆菌病多选用四环素与链霉素联合应用,也可用复方磺胺加链霉素。最近认为利福平与强力霉素联合治疗,治疗好后很少复发。因布氏杆菌在网状内皮细胞内繁殖,药物难于达到,故用药后显效慢,却宜复发,要长时间、多疗程联合用药。有的因发现晚或误诊,留有后遗症,如关节变形,肌腱萎缩,肝硬化,残废或不育。

急性期最有效药物为四环素,0.25~0.5g/次,每天4次。连服4周为1个疗程。停1周后可依病情再用药1~2个疗程。必要时可以加用链霉素。

8.消毒措施

细菌在干燥土壤中可存活数月,在乳制品、皮毛或水中可生存数周至数月。

细菌对光、热及化学药剂如3%的漂白粉及来苏水都很敏感,数分钟至20min即可杀死。可采用物理消毒法或采用常用消毒剂均能杀菌,如3%漂白粉液等。

9.预防措施

根本措施在于控制和消灭畜间布氏菌病的流行,切断传播途径和对人群进行预防接种。

 

9.1  管理传染源  加强病畜管理,发现患畜应隔离于专设牧场中。患病的人应及时隔离至症状消失,血、尿培养阳性病人的排泄物、污染物应予消毒。

9.2  切断传播途径  疫区的乳类、肉类及皮毛需严格消毒灭菌后才能外运。保护水源。

9.3  保护易感人畜  经常与家畜接触者,应具备一定的防病知识,既要防止布氏杆菌在畜间传播;又要防止病畜传染给人,特别是在接产或处理流产时要谨慎,为防止细菌感染,在接产时,暴露的皮肤应涂擦凡士林,戴眼镜、口罩、胶皮手套和穿胶靴等。处理完毕,应立即严格消毒,胎衣等物要深埋。现场要用2%氢氧化钠消毒,用具、工作服等可用3%来苏儿水浸泡消毒。为更安全,最好预先接种布氏杆菌疫苗,增强免疫力。

凡有可能感染本病的人员均应进行预防接种,目前多采用M-104冻活菌苗,划痕接种,免疫期1年。另外凡从事牲畜业的人员均应做好个人防护。牧区牲畜也应预防接种。家畜患病没有治疗价值,应全部淘汰,消灭传染源。

国家对防制人畜共患布氏杆菌病很重视,有疫情地区几乎都设有专门防制机构,对疫区或疫点的控制取得了很大成绩。但有的地区因对布氏杆菌病重视不够,至今仍有传染源存在,不时向非疫区扩散。实践证明,检出

|<< << < 1 2 3 > >> >>|

本页关键字:布氏杆菌病  防治 免费索取布氏杆菌病资料

上一篇:如何治疗犬布氏杆菌病?        下一篇:布氏杆菌病(外科)

>> 返回布氏杆菌病页面    >> 返回首页

>>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

图片文章

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

健康网站

合作网站

关于我们 | 投稿启事 | 联系方式 | 人才招聘 | 投稿反馈 | 申请合作 | 友情链接 | 中医问答 | 网站导航 | 精彩图文 | 精彩专题 | 高级搜索